查看原文
其他

郝妙海:那些与“茅粪”有关的农活和农具

郝妙海 太原道 2020-10-10

看到“茅粪”两个字,大多数人会感到不那么舒服。然而,就在并不遥远的那些日子里,茅粪仍是一种深受农民青睐的东西。这从下面这些传统农谚中即可看得出来。如“精耕细种,不如愣小子上粪”;如“庄稼不认爹和娘,多上茅粪多打粮”;如“有收没收在雨水,收多收少靠粪肥”……

由于一年四季都在和茅粪打交道,当年,有一大批的农活名称都离不了一个“粪”字。如“掏粪”,即是指用工具将茅粪从茅坑、茅瓮中取出来。“倒粪”,则是指将地头茅窖内儲存的茅粪倒腾到地里。“和粪”,则指冬闲季节将掏下的粪倒到地里早已铲好的粪盘内,并将土和粪搅和起来堆在一起,以防肥效散失。“翻粪”,即将和好的粪堆在开春解冻后翻一次,边翻边拌使粪土更加均匀。“撒粪”,即将翻过的土粪,或沤制好的其它农家粪肥,用锹撒向田中。“泼粪”,即将茅粪直接泼洒在大田里或水稻秧床上。“溜粪”,即将茅粪顺着预先在植株旁边开好的沟施入。“奶粪”,则是将茅粪倒入预先在植株旁挖好的小坑内。“灌粪”,则是将茅粪倒在浇地的畦口处,使其随水灌入田中……写到这儿,我这个农村人也不由的为祖先的智慧所折服。仅把粪上到地里这一种农活,我们的祖先就细分出了撒、泼、溜、奶、灌……一大串词儿。尤其是那个“奶”字,形象极了,简直就是神来之笔。

由于和茅粪打交道的农活太多太杂了,于是,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,一件件专用工具也就诞生了。

茅桶。由木板条和铁箍制成的桶状容器,是专用来盛放运输茅粪的农具。分大小两种。大的有盖,用于车拉。小的无盖而有梁,用于肩挑。

茅布袋,或叫茅布袋袋。由铁茅圈,细木柄,小布袋组成,是掏舀茅粪的专用工具。使用时,布袋伸入茅坑或茅瓮,灌满后,双手持木柄交替上升,将粪提上来倒入茅桶。

茅勺。原为烧制的砂器,后为铁制,大勺状,安有木柄,也是一种掏舀茅粪的用具。

茅溜子。原先也是砂制品,后有硬塑料的,瓢状。沿口部有三个孔,上面固定一个特地采伐的三股杈的柳枝(叫茅梁儿)作提手。舀上粪后边走边倒,溜入预先开好的粪沟或粪窝内。

茅粪瓢,也叫泼粪瓢。与茅勺相似,往地里泼洒茅粪时用,多用于稻田。

改革开放以后,现代农业飞速发展,传统的农耕方式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。那些曾经生存了成千上百年的,熟悉的农活名称,熟悉的农用工具,仅仅三二十年的工夫,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。


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,阅读更多作品:

郝妙海:难忘的答题岁月

郝妙海:武家庄的竹帘

郝妙海:虱、壁虱、刮虱子

郝妙海:从“五服”制谈市郊农村的丧服变化

郝妙海:古太原县境内的“歇话”

郝妙海:古老民谣中的晋源乡村

郝妙海:从流经吴家堡村的几条古泥渠看当地汾河水的利用

家在太原 | 四拗村——武家庄

晋方言 | 杂七杂八说“圪榄”

郝妙海:晋源的猜“歇话”

郝妙海:晋祠水乡田,插秧好时节

郝妙海:五月杏儿熟

郝妙海:晋源娃娃学“本事”

郝妙海:从乾隆年间《鱼鳞册》解读晋源吴家堡村史

郝妙海:几张特殊的老照片

郝妙海:晋源话里的“藏门门”

郝妙海:晋阳湖赞

郝妙海:通往晋祠的那条“汽道”

大年初一烧懒香

晋源的隔年捞饭

过年说说天地爷

晋源的“年气气”

记忆中的“忙年歌”,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

太原童谣:雁儿雁儿排溜溜

晋源的土地爷洞洞

郝妙海:远去的水西关

郝妙海:太原的苇

郝妙海:社家鼓,太原锣鼓的根

郝妙海:乡村事筵,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

郝妙海:从《太原县志》看村庄兴衰

郝妙海:“毛鬼神”是个什么鬼?

郝妙海: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

郝妙海:夏日虫戏,太原的乡村故事

郝妙海: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“圪”字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